欧洲各个历史时期合唱作品演唱风格

分享到:
点击次数:4297 更新时间:2017年09月17日19:15:07 打印此页 关闭

合唱是以多声部的人声演唱为特征的艺术形式,只有对声乐作品进行历史背景、创作方法、风格进行正确地分析、理解和把握,不断去探索和研究各历史时期音乐的表现规律和方法,挖掘自身的表演潜能,全心提高演唱能力,才能将作品淋漓尽致地进行二度创作。
一、欧洲文艺复兴(1450—1600年)及巴洛克时期(1600-1750年)的作品。
文艺复兴时期作品的特征:宗教性是其表现的主要内容,这是其赖以生存的根本;复调音乐占据着主导地位,各声部作用相同;音乐是非节拍的,不使用小节线,节奏完全依从于语言,以语言歌词的语调和音节作为音乐发展的基本元素;作品中各声部的模仿性很强,声部交替出现;音乐的速度依歌词情绪而定,总体上要求保持平稳,在这时都不允许渐弱渐慢等音乐处理,在演唱时要避免情感的过于激动。这个时期的作品,最基本的原则是:各声部横向发
展,多线交织,纵向基本没有联系,而是追求各声部自身的完整性。每个声部的线条都要明确被听到。对位时每个声部进入的“点”都要相当清楚。此时的复调作品,对各声部之间的均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。声音要平衡,强弱对比要准确,各声部在演唱中的音色、音量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。

了解了以上的诸多要点,我们在演唱时力求达到轻声高位,要求声音清晰、纯净、平直(即平声),不容许有任何颤音(vibrato),以使声音达到高度和谐统一。用天然自然的嗓音(真直声)演唱,音色清透,声音平稳、松弛、柔和。复调作品的演唱,对演唱者的音准要求很高。并且不仅要对自己声部的旋律清楚明了,还要在演唱的同时顾及其他声部的进行,与其他声部密切配合。时刻注意横向旋律的流畅和纵向之间的和谐。我们在演唱法国作曲家诺斯坎•德•普雷(Josquin des Prez,1450—1521年)的《Ave Maria》,意大利作曲家帕莱斯特里那(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 ,1525—1594年)的《She Lit Up My Heart》的时候,综合运用以上所述的要点演唱,达到了很好的效果。
与文艺复兴时期井然有序的音乐比较起来,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有极大的动性。丰足的和声及有活力的音符在强烈的对比支持下,更具其结构性(巴洛克式建筑——凡尔赛宫就是以它的华丽及对称举世闻名)。其易懂的协奏风格、调性的明显、和声的功能性,尤其对称、对比的结构美使得这个时期的音乐作品具有极大的可听性,对现代人的音乐欣赏提供了极好的选择。

巴洛克音乐的特点是作品规范,情感变化平缓却严格。作曲家们在音乐作品中加入大量装饰性的音符,节奏强烈,短促而律动,旋律精致,追求表情和动力;强调情感的表现,复调音乐仍占主导地位,大小调取代了教会调式,和弦的功能作用和调高的转接关系都成为音乐表现的主要因素。同时主调音乐也在蓬勃发展中,复调的和声性愈来愈明显。小节线划分强弱拍率的作用也已确立。
处理这类作品时就要找出乐句的高点,分层次地安排所有强拍的力度对比,使各声部形成交错关系,此起彼伏,相互牵制,在严谨的节奏和稳定的速度进行中,充分利用休止、弱起、切分、延留音的作用,赋予推动力;渐强和渐弱没有太大的幅度;是一层层地推进或者递减,往往与段落和调高转换一致。此时的音乐一般是中速的,应避免极快和极慢的处理,乐谱上标记的速度术语主要说明作品的性质,如快板是指朴实、愉快、活泼;慢板是指宽广、虔诚。我们在演唱亨德尔(G •F •Handel,1685—1758)的 《For Unto Us A Child Is Born》时,就从细节着手,运用早期抒情美声的发声方法,全曲始终保持稳定的高位置,用弦乐的感觉进行演唱。曲中有大段的花腔段落,这就要求演唱者用清晰的音准,颗粒状地用气、轮换抢气地方法来完成。情绪上既保持有欢欣的状态,但又是内在而不外露的。而且这个时期的作品切忌追求音量,不在于表现力度,重要的是轻巧、精确。

二、古典时期(1750—1827年)的作品。
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影响到整个欧洲,艺术的面貌也随之更新,音乐从教堂步入宫廷,并逐渐走向社会,走向民众。音乐创作不再以复调手法为主,采用主调音乐形式,加强了旋律和声的对应。确立曲式分段式结构原则,旋律不再采用以前延绵不断的、扩充的音形,呈现出优美、简单、均衡的特征。追求客观的美,拓展了音乐的表现范围和表现力。在继承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传统的同时,又大大推进了西方音乐的发展,成为西方音乐卓绝的传统的集中代表。古典时期的合唱作品谨慎地使用渐快和渐慢,速度标记是名副其实的。渐强和渐弱的使用较多,但多数在一个音量等级之间。重复的乐段或乐句,如果初现时较弱,重复时必然较强,这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律。不协和和弦予以解决的进行,明确的终止式,大、小调式的转换和远近关系调的转移都充分利用来表达内容,和声的功能作用成为主要的推动力。但是,古典时期音乐的感情仍然比较内省,表演时切忌过分夸张,这些作品结构清晰,段落分明,表现上含蓄,主要运用对比性手法表现矛盾冲突或者戏剧性题材,无论内容和情绪都是明确清楚的。
莫扎特(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-1791)安魂曲《Requiem in D minor,K626》中的《Lacrymosa》,是整部安魂曲中最具悲剧性的段落之一,表现永恒安息到来之前的悲痛之情。作品的灵魂就是和声,乐曲不时在和谐和不和谐的和声中向前行进。在演唱时每个声部的音准是个重点,跟随着前奏的律动,四个声部小心翼翼地进入,唱出呜咽、啜
泣、抽噫的意境,就成功地完成了这首歌曲的二度创作。
三、浪漫主义时期(1827—19世纪末)的作品。
这个时期艺术风格的特点,十分注重个人感情的抒发,艺术家的主观想象因素明显强于古典主义艺术,对自然界新奇感觉的猎取以及对理想、生活的幻想因素都很突出。音乐作品承袭了古典派作曲家的传统,并有了新的探索。强调音乐与诗歌、戏剧、绘画等音乐以外其他艺术相结合,提倡一种综合艺术;强调个人主观感觉的表现,作品富于幻想性,作曲家将一切个人的感情、趣味和才能完全不受限制地表现出来,并不断从民族民间音乐文学中吸取营养。在音乐形式上,古典主义音乐是线条式的而且是鲜明的,浪漫主义的音乐则是富于色彩和感情,它突破了古典音乐均衡完整的形式结构的限制,有了更大的自由性。

清唱剧是一种用流行的曲调和通俗化的歌词写的生活性的宗教歌曲。这些歌曲已不是在教堂演唱,而是在人们聚集一起作祈祷时的演唱。这种赞歌插入了对话形式,产生了对话式的神灵赞。这种神灵赞以简单的大众化格调,以对唱曲的形式唱出。
清唱剧《伊利亚》(Elijah)是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(Jakob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,1809-1847)的代表作,其中的混声合唱《天使守护以色列》(He,Watching Over Israel)就是该剧中的一首歌曲。歌曲从头至尾都用复调写成,每个声部都是完整优美
的旋律。演唱时时刻注意飘逸、含蓄、内在的特点,各声部渐强的进入,做到完美的衔接,就抓住了该曲的核心了。
柴可夫斯基(Peter Llyich Tchaikovsky)的《金色的云朵过夜了》(Ночевала Туцка Золотая……),是作曲家为俄国诗人莱蒙托夫(Lermontov)的一首诗所作。诗中用云和石头寓言人的多情与同情。因为云朵是这首歌的主角,因此第一主题要唱得连贯(legato),其中出现的休止符号,都不是为停顿而停顿,都要把它看成是有实质内容的。从25小节开始,是一个很长的向前行进的坡,到32小节唱出了感叹,达到了歌曲的高潮。36、37小节,运用一收一放断开着的声音演唱,38、39节,又连贯地“沉思着”,用鲜明的对比演唱方法唱出对石头的同情感。接着连贯地唱出为云朵在荒野低声哭泣的叹息而结尾。

上一条:关于举办湖南省第四届合唱艺术工作坊的通知 下一条:戳破表面兴盛的巨大泡沫——中国合唱艺术发展的三大瓶颈
  • 发表评论
  • 查看评论
文明上网理性发言,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。
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